述志令文言文

  1. 九五查询
  2. 文言文查询
  3. 述志令文言文
述志令文言文 曹操 /两汉

作品原文

  孤始举孝廉,年少,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,欲为一郡守,好作政教,以建立名誉,使世士明知之;
故在济南,始除残去秽,平心选举,违迕诸常侍。
以为强豪所忿,恐致家祸,故以病还。

  去官之后,年纪尚少,顾视同岁中,年有五十,未名为老。
内自图之,从此却去二十年,待天下清,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。
故以四时归乡里,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,欲秋夏读书,冬春射猎,求底下之地,欲以泥水自蔽,绝宾客往来之望。
然不能得如意。

  后徵为都尉,迁典军校尉,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,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,然后题墓道言“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”,此其志也。
而遭值董卓之难,兴举义兵。
是时合兵能多得耳,然常自损,不欲多之;
所以然者,多兵意盛,与强敌争,倘更为祸始。
故汴水之战数千,后还到扬州更募,亦复不过三千人,此其本志有限也。

  后领兖州,破降黄巾三十万众。
又袁术僭号于九江,下皆称臣,名门曰建号门,衣被皆为天子之制,两妇预争为皇后。
志计已定,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,露布天下,答言“曹公尚在,未可也”。
后孤讨禽其四将,获其人众,遂使术穷亡解沮,发病而死。
及至袁绍据河北,兵势强盛,孤自度势,实不敌之;
但计投死为国,以义灭身,足垂于后。
幸而破绍,枭其二子。
又刘表自以为宗室),包藏奸心,乍前乍却,以观世事,据有当州,孤复定之,遂平天下。
身为宰相,人臣之贵已极,意望已过矣。

  今孤言此,若为自大,欲人言尽,故无讳耳。
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!或者人见孤强盛,又性不信天命之事,恐私心相评,言有不逊之志,妄相忖度,每用耿耿。
齐桓、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,以其兵势广大,犹能奉事周室也。
《论语》云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,周之德可谓至德矣。
”`
夫能以大事小也。
昔乐毅走赵,赵王欲与之图燕。
乐毅伏而垂泣,对曰:“臣事昭王,犹事大王;
臣若获戾,放在他国,没世然后已,不忍谋赵之徒隶,况燕后嗣乎!”胡亥之杀蒙恬也,恬曰:“自吾先人及至子孙,积信于秦三世矣;
今臣将兵三十余万,其势足以背叛,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,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。
”`
孤每读此二人书,未尝不怆然流涕也。
孤祖、父以至孤身,皆当亲重之任,可谓见信者矣,以及子桓兄弟,过于三世矣。

 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,常以语妻妾,皆令深知此意。
孤谓之言:“顾我万年之后,汝曹皆当出嫁,欲令传道我心,使他人皆知之。
”`
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。
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,见周公有《金縢》之书以自明,恐人不信之故。
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,以还执事,归就武平侯国,实不可也。
何者?
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。
既为子孙计,又己败则国家倾危,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,此所不得为也。
前朝恩封三子为侯,固辞不受,今更欲受之,非欲复以为荣,欲以为外援,为万安计。

 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,申胥之逃楚赏,未尝不舍书而叹,有以自省也。
奉国威灵,仗钺征伐,推弱以克强,处小而禽大。
意之所图,动无违事,心之所虑,何向不济,遂荡平天下,不辱主命。
可谓天助汉室,非人力也。
然封兼四县,食户三万,何德堪之!江湖未静,不可让位;
至于邑土,可得而辞。
今上还阳夏、柘、苦三县户二万,但食武平万户,且以分损谤议,少减孤之责也。

译注对照

孤始举孝廉(lián),年少,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,欲为一郡守,好作政教,以建立名誉,使世士明知之;
故在济南,始除残去秽,平心选举,违迕(wǔ)诸常侍。
以为强豪所忿,恐致家祸,故以病还。
我被举为孝廉时,年纪很轻,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,担心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,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,把政治和教化搞好,来建立自己的名誉,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。
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,开始革除弊政,公正地选拔、推荐官吏,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。
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,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,所以托病还乡了。
孤:古代王侯自谦之称。
曹操当时任丞相,封武平侯,故此自称。
孝廉:汉代从汉武帝开始,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,分孝廉、贤良、方正等科目,听候使用,东汉时每年由各郡、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,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。
孝指善事父母,廉指清廉方正。
岩穴知名之士: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。
岩穴:山洞石室。
海内人: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。
曹操出身宦官家庭,故被轻视。
郡守: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,即太守。
政教:行政和教化。
世士:世人。
在济南:曹操于中平元年(184年)为济南国相,职位相当于太守。
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。
除残去秽:曹操任济南国相时,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,贪赃枉法。
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,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,严禁祭祀鬼神,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。
违迕:违背、触犯。
诸:之于。
常侍:也称中常侍,皇帝的侍从近臣,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。

去官之后,年纪尚少(shào),顾视同岁中,年有五十,未名为老。
内自图之,从此却去二十年,待天下清,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。
故以四时归乡里,于谯(qiáo)东五十里筑精舍,欲秋夏读书,冬春射猎,求底下之地,欲以泥水自蔽(bì),绝宾客往来之望。
然不能得如意。
辞官之后,年纪还轻,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,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,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。
自己内心盘算,从现在起,往后再过二十年,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,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。
所以返回家乡,整年不出,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学社,打算在秋夏读书,冬春打猎,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,想老于荒野、不被人知,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。
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。
年纪尚少:曹操任济南相期满,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。
他托病辞官还乡,年方三十来岁。
同岁: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。
谯:今安徽亳县。
曹操的故乡。
精舍: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,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,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,精舍多指此意。
底下之地:低洼之地,指瘠薄的土地。
泥水自蔽:意谓老于荒野,不求闻达。

后徵(zhēng)为都尉,迁典军校尉,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,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,然后题墓道言“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”,此其志也。
而遭值董卓之难,兴举义兵。
是时合兵能多得耳,然常自损,不欲多之;
所以然者,多兵意盛,与强敌争,倘更为祸始。
故汴(biàn)水之战数千,后还到扬州更募,亦复不过三千人,此其本志有限也。
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,又调任典军校尉,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。
希望得到封侯,当个征西将军,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:“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”。
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。
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,各地纷纷起兵讨伐。
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,然而我却常常裁减,不愿扩充;
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,要与强敌抗争,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。
所以汴水之战时,我部下只有几千人,后到扬州再去招募,也仍不过三千人,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。
都尉:官名,管军事,官阶相当于太守。
典军校尉:武官名,掌管近卫兵,多由皇帝亲信担任。
188年(中平五年),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,设置八校尉,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,袁绍为中军校尉,曹操为典军校尉。
讨贼: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。
征西将军: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,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。
曹操借此述志,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。
董卓之难:董卓原是凉州(今甘肃、宁夏一带)豪强,灵帝时任并州(今山西太原)牧。
中平六年(189年),汉灵帝死,少帝刘辩即位,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,召董卓领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刘协。
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,操纵朝政。
各州郡起兵反对,成立讨卓联军。
兴举义兵:指初平元年(190年),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,都自称“义兵”。
汴水之战:初平元年(190年),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,实各怀私利,又怕董卓兵强,不敢先进。
曹操独率军西进,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(今名索河,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)一带交战,因兵少无援失败。
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,连夜逃走。
扬州更募:曹操汴水战败后,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。
东汉末年,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,辖今江苏、安徽一带。

后领兖(yǎn)州,破降黄巾三十万众。
又袁术僭(jiàn)号于九江,下皆称臣,名门曰建号门,衣被皆为天子之制,两妇预争为皇后。
志计已定,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,露布天下,答言“曹公尚在,未可也”。
后孤讨禽其四将,获其人众,遂使术穷亡解沮(jǔ),发病而死。
及至袁绍据河北,兵势强盛,孤自度势,实不敌之;
但计投死为国,以义灭身,足垂于后。
幸而破绍,枭(xiāo)其二子。
又刘表自以为宗室),包藏奸心,乍前乍却,以观世事,据有当州,孤复定之,遂平天下。
身为宰相,人臣之贵已极,意望已过矣。
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,击败了黄巾农民军,收编了三十多万人。
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,部下都向他称臣,改称城门为建号门。
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,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。
计划已定,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,向天下人公开宣布。
袁术回答说:“曹公尚在,还不能这样做。
”此后我出兵讨伐,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,抓获了大量部属,致使袁术势穷力尽,瓦解崩溃,最后得病而死。
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,兵势强盛,我估计自己的力量,实在不能和他匹敌;
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,为正义而牺牲,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。
幸而打败了袁绍,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。
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,包藏奸心,忽进忽退,观察形势,占据荆州,我又平息了他,才使天下太平。
自己当上了宰相,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,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。
兖州:东汉十三州之一,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。
袁术:字公路,袁绍的异母弟,九江郡太守,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。
僭号:盗用皇帝称号。
九江:郡名,辖今江苏、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。
露布:布告,宣示。
禽:同“擒”。
解沮:瓦解崩溃。
袁绍:字本初,袁术之兄。
枭:即枭首,斩首而悬之示众。
刘表:字景升,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,东汉末豪强军阀。
献帝初平(190—193年)年间任荆州刺吏。
乍前乍却:忽前忽后。
意喻投机。
当州:当地,即荆州,辖今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今孤言此,若为自大,欲人言尽,故无讳耳。
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!或者人见孤强盛,又性不信天命之事,恐私心相评,言有不逊之志,妄相忖度,每用耿(gěng)耿。
齐桓、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,以其兵势广大,犹能奉事周室也。
《论语》云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(yīn),周之德可谓至德矣。
”夫能以大事小也。
昔乐毅走赵,赵王欲与之图燕。
乐毅伏而垂泣,对曰:“臣事昭王,犹事大王;
臣若获戾(lì),放在他国,没世然后已,不忍谋赵之徒隶,况燕后嗣(sì)乎!”胡亥之杀蒙恬(tián)也,恬曰:“自吾先人及至子孙,积信于秦三世矣;
今臣将兵三十余万,其势足以背叛,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,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。
”孤每读此二人书,未尝不怆(chuàng)然流涕也。
孤祖、父以至孤身,皆当亲重之任,可谓见信者矣,以及子桓兄弟,过于三世矣。
今天我说这些,好像很自大,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,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。
假使国家没有我,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,多少人称霸呢!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,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,恐怕会私下议论,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,这种胡乱猜测,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。
齐桓公、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,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,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。
《论语》说:“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,但仍能尊奉殷王朝,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。
”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。
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,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。
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,回答说:“我侍奉燕昭王,就像侍奉大王您,我如果获罪,被放逐到别国,直到死了为止,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,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?
”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,蒙恬说:“从我的祖父、父亲到我,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,已经三代了。
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,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,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,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,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。
”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,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。
从我的祖父、父亲直到我,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,可以说是被信任的,到了曹丕兄弟,已经超过三代了。
不逊之志:不忠顺的想法。
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。
垂称:垂名,称颂。
以大事小: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。
赵王:赵惠文王。
徒隶:犯人和奴隶,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。
后嗣:后代,指燕惠王。
胡亥: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,继始皇立,称二世。
蒙恬:秦始皇时名将,秦统一六国后,他率兵三十万,北击匈奴,修筑长城。
秦始皇死后,赵高伪造始皇遗诏,逼使蒙恬自杀。
三世:蒙恬祖父蒙骜、父亲蒙武、连他自己共三代。
均为秦国名将。
祖、父: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。
子桓:曹操次子曹丕的字。

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,常以语妻妾,皆令深知此意。
孤谓之言:“顾我万年之后,汝曹皆当出嫁,欲令传道我心,使他人皆知之。
”孤此言皆肝鬲(gé)之要也。
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,见周公有《金縢(téng)》之书以自明,恐人不信之故。
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,以还执事,归就武平侯国,实不可也。
何者?
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。
既为子孙计,又己败则国家倾危,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,此所不得为也。
前朝恩封三子为侯,固辞不受,今更欲受之,非欲复以为荣,欲以为外援,为万安计。
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,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,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。
我告诉他们说:“待到我死去之后,你们都应当改嫁,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,使人们都知道。
”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。
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,是看到周公有《金縢》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,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。
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,把军权交还朝庭,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,这实在是不行的啊。
为什么呢?
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。
这既是为子孙打算,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,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。
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。
这是迫不得已的啊。
先前,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,我坚决推辞不接受,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。
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,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,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。
万年:死的代称。
肝鬲之要: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。
鬲,同“膈”,胸膈。
周公:姓姬名旦,周武王弟,周成王叔。
金縢:《尚书·周书》篇名。
縢,封缄。
金縢密封的金属柜。
便尔:就此。
委捐:放弃,交出。
执事: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。
武平侯国:建安元年(196年),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,封武平侯。
武平,在今河南鹿邑县西。
为万安计:曹操此令公布后,据《魏书》记载:汉献帝在第二年,即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,曹据为范阳侯,曹豹为饶阳侯。

孤闻介推(tuī)之避晋封,申胥(xū)之逃楚赏,未尝不舍书而叹,有以自省也。
奉国威灵,仗钺(yuè)征伐,推弱以克强,处小而禽大。
意之所图,动无违事,心之所虑,何向不济,遂荡平天下,不辱主命。
可谓天助汉室,非人力也。
然封兼四县,食户三万,何德堪之!江湖未静,不可让位;
至于邑(yì)土,可得而辞。
今上还阳夏、柘、苦三县户二万,但食武平万户,且以分损谤(bàng)议,少减孤之责也。
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,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,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,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。
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,代表天子出征,以弱胜强,以小胜大。
想要办到的事,做起来无不如意,心里有所考虑的事,实行时无不成功。
就这样扫平了天下,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。
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,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。
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,享受三万户的赋税,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!现在天下还未安定,我不能让位。
至于封地,可以辞退一些。
现在我把阳夏、柘、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,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。
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,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!
介推:即介子推,春秋时晋国人,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。
后重耳回国即位,大封从亡诸臣。
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,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。
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,他坚不出山,抱木被烧而死。
申胥:即申包胥,春秋时楚国大夫。
伍子胥率吴军伐楚,攻下郢都。
申包胥求救于秦,痛哭七日,终于感动了秦哀公,求得救兵,击退吴军。
楚昭王回到郢都,赏赐功臣。
他避而逃走,不肯受赏。
威灵: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。
钺:古兵器,形似大斧,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。
皇帝授钺给主将,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。
推:指挥。
天助汉室: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。
四县:指武平、阳夏(jiǎ,今河南太康县)、柘(今河南柘城县北)、苦(hù,今河南鹿邑县东)。
食户三万: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。
分损:减少,平息。

作品背景

  该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(210年),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。
当时,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;
但是孙权、刘备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,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“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”,“欲废汉自立”。
在这种政治形势下,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,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,表明他的本志,反击了朝野谤议。



友情链接: 九五查询  古籍史书  老黄历  
免责说明: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95c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九五查询(95cx.com)鄂ICP备2022010353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