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

  1. 九五查询
  2. 文言文查询
  3. 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
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 左丘明 /先秦

作品原文

  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,纳于大庙,非礼也。

  臧哀伯谏曰:“君人者,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;
犹惧或失之,故昭令德以示子孙。
是以清庙茅屋,大路越席,大羹不致,粢食不凿,昭其俭也;
衮冕黻珽,带裳幅舄,衡紞纮綖,昭其度也;
藻率鞞鞛,鞶厉游缨,昭其数也;
火龙黼黻,昭其文也;
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;
钖鸾和铃,昭其声也;
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
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。
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惧,而不敢易纪律。
今灭德立违,而置其赂器于大庙,以明示百官。
百官象之,其又何诛焉?
国家之败,由官邪也;
官之失德,宠赂章也。
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?
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,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。
其若之何?
”公不听。

  (周内史闻之,曰:“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!君违,不忘谏之以德。
”`

译注对照

夏四月,取郜(ɡào)大鼎(dǐng)于宋,纳于大(tài)庙,非礼也。

夏四月,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,放进太庙,这是不符合礼仪的。

郜:国名,姬姓,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,春秋时为宋国所灭,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。
鼎: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,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,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,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。
宋:国名,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,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,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、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。
大庙:即太庙,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。

(zāng)哀伯谏(jiàn)曰:“君人者,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;
犹惧或失之,故昭令德以示子孙。
是以清庙茅屋,大路越(kuò)席,大(tài)(gēng)不致,粢(zī)食不凿,昭其俭也;
(ɡǔn)(miǎn)(fú)(tǐnɡ),带裳(chánɡ)幅舄(xì),衡紞(dǎn)(hónɡ)(yán),昭其度也;
藻率鞞(bǐnɡ)(běnɡ),鞶(pán)厉游缨,昭其数也;
火龙黼(fǔ)(fú),昭其文也;
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;
(yánɡ)(luán)和铃,昭其声也;
三辰旂(qí)旗,昭其明也。
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。
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,百官于是乎戒惧,而不敢易纪律。
今灭德立违,而置其赂(lù)器于大庙,以明示百官。
百官象之,其又何诛焉?
国家之败,由官邪也;
官之失德,宠赂章也。
郜鼎在庙,章孰甚焉?
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雒(luò)(yì),义士犹或非之,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。
其若之何?
”公不听。

臧哀伯规劝桓公说:“作百姓君主的人,要发扬德行,堵塞违礼的行为,以便监察百官,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,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。
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,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,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,黍稷、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,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。
祭祀的礼服、礼冠,蔽膝、大圭,腰带、裙子、绑腿、靴子、冠上的横簪、冠旁的填绳、系冠的带子、冠顶的盖版,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。
玉垫、刀饰、革带、带穗、旌旗上的飘带、马颈上的革带,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。
礼服上火形、龙形、斧形、弓形等花纹,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。
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,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。
马铃、大小车铃、旗铃,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,旌旗上画的日、月、星辰,是为了显示光明。
所谓德行,就是节俭而有法度,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,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,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,以此来监察百官,百官这才警戒畏惧,而不敢违反法度。
现在君王毁灭德行,树立违礼的坏榜样,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,以此明白昭示百官。
百官都来效法,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?
国家的衰败,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。
官吏丧失德行,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。
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,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?
武王打败殷商,将九鼎搬到王城,义士尚有批评他的,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,又该怎么样呢?
”桓公不听。

临照:管理和监察。
临,统管,治理。
照,察看。
令德:美德。
令,美好。
清庙:即祖庙,因其肃穆清静,故称。
大路:也作“大辂”,即大车,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。
越席:用蒲草编织的席子。
越,通“括”,结。
大羹:即太羹,也作“泰羹”,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。
不致:指不调五味,不加各种作料。
粢食: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,祭祀用作供品。
粢,黍稷,泛指谷类粮食。
不凿:不舂,这里指不精细加工。
衮: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。
冕:古代帝王、公卿、诸侯所戴的礼帽。
黻:通“韨”,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。
珽: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,即玉笏(hù)。
带:指束在腰间的革带,皮带。
裳: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。
幅: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,犹如今天的绑腿。
舄:双底鞋,着地的一层为木底,这里泛指鞋子。
衡: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。
紞: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(tián)的带子。
纮: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。
古人戴冠冕时,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,再用纮挽住,系在簪子的两端。
綎: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,以木板为干(ɡàn),外包黑色布帛。
藻率: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,外包熟皮,并绘有水藻形图案。
鞞:刀剑套。
鞛:佩刀刀鞘的饰物。
鞶:绅带,又名“大带”,束衣用。
厉:下垂的大带。
或谓“鞶厉”:是一个词,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。
游: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。
缨:套在马胸部的革带,即马鞅。
数:礼数。
火龙黼黻: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,如火形者为“火”,如龙形者为“龙”,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“黼”,黑青色相间如“亚”形者为“黻”。
五色:指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。
比象: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。
钖鸾和铃: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,系在马额头上的叫“钖”,系在马嚼子上的叫“鸾”,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“和”,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“铃”。
三辰:指日、月、星。
旂:旗面绘有龙形图案,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。
登降:增减。
登为增,降为减。
有数:指有节度、节制。
(注意此处的“数”字与上文“昭其数也”句的“数”字在词义上的区别。
)象:同“像”,法式,式样,这里是榜样的意思。
章:明显。
与下文“章孰甚焉”句之“章”义同。
九鼎:相传为夏禹所铸,用以象征九州。
夏、商、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,成为传国之宝。
雒邑:也作“洛邑”,东周都城所在,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,其故地见《周郑交质》一文的题解。

(周内史闻之,曰:“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!君违,不忘谏之以德。
”)。

(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,说:“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!国君违礼,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。
”)

作品背景

  《臧哀伯谏纳郜鼎》选自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。
前710年的春天,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,并占有了孔父嘉“美而艳”的妻子。
宋殇公为此很生气,华父督害怕,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,另立宋庄公。
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,先后对齐、陈、郑、鲁等国进行贿赂。
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,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。
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“非礼”,会导致官员腐败,甚至导致国家败亡。
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。



友情链接: 九五查询  古籍史书  老黄历  
免责说明: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4 95c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九五查询(95cx.com)鄂ICP备2022010353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