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庆寺玉兰记文言文

  1. 九五查询
  2. 文言文查询
  3. 慧庆寺玉兰记文言文
慧庆寺玉兰记文言文 戴名世 /清代

作品原文

 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,地僻而鲜居人,其西南及北,皆为平野。
岁癸未、甲申间,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,著书于此。
先生旧太史,有名声,又为巡抚宋公重客,宋公时时造焉。
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,载酒来访者不绝,而慧庆玉兰之名,一时大著。

  玉兰在佛殿下,凡二株,高数丈,盖二百年物。
花开时,茂密繁多,望之如雪。
虎丘亦有玉兰一株,为人所称。
虎丘繁华之地,游人杂沓,花易得名,其实不及慧庆远甚。
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,则慧庆之玉兰,竟未有知者。
久之,先生去,寺门昼闭,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。

 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,岁丁亥春二月,余昼闲无事,独行野外,因叩门而入。
时玉兰方开,茂密如曩时。
余叹花之开谢,自有其时,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,原与人世无涉,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。
今虎丘之玉兰,意象渐衰,而在慧庆者如故,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,而幽潜者之可久也。
花虽微,而物理有可感者,故记之。

译注对照

慧庆寺距阊(chāng)门四五里而遥,地僻而鲜居人,其西南及北,皆为平野。
岁癸未、甲申间,秀水朱竹垞(chá)先生赁(lìn)僧房数间,著书于此。
先生旧太史,有名声,又为巡抚宋公重客,宋公时时造焉。
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,载酒来访者不绝,而慧庆玉兰之名,一时大著。
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,位置偏僻,附近很少有人居住。
寺的西南面和北面,都是平坦的田野。
康熙四十二年、四十三年之间,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,在这里著书立说。
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,很有名望,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,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。
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,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,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,一时间大为著称。
阊门:苏州城的西北门。
癸未: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。
甲申: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。
朱竹垞:朱彝尊,字锡鬯,号竹垞,浙江秀水(今嘉兴)人,清初文学家。
著有《曝书亭集》。
赁:租。
太史:古代史官称太史。
朱彝尊曾被授检讨(史官的一种)之职,入史馆修明史。
宋公:宋荦,字牧仲,号漫堂,又号西陂。
重客:贵客。
造:登门拜访。

玉兰在佛殿下,凡二株,高数丈,盖二百年物。
花开时,茂密繁多,望之如雪。
虎丘亦有玉兰一株,为人所称。
虎丘繁华之地,游人杂沓(tà),花易得名,其实不及慧庆远甚。
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,则慧庆之玉兰,竟未有知者。
久之,先生去,寺门昼闭,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。
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,一共有两株,好几丈高,大概有两百多年了。
花开时,花朵密集繁盛,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。
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,历来被人们称道。
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,游客来往众多,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,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。
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,那么慧庆的玉兰,可能会没有人知道。
过了很久,朱先生离开了,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,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。
虎丘:在苏州阊门外,为苏州游览胜地之一。
相传吴王阖庐葬此,名胜古迹有虎丘塔、云岩寺、剑池、千云石等。
杂沓:众多杂乱的样子。

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,岁丁亥春二月,余昼闲无事,独行野外,因叩门而入。
时玉兰方开,茂密如曩(nǎng)时。
余叹花之开谢,自有其时,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,原与人世无涉,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。
今虎丘之玉兰,意象渐衰,而在慧庆者如故,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(shì),而幽潜者之可久也。
花虽微,而物理有可感者,故记之。
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,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,我白天闲来无事,独自在野外漫步,便敲开寺门进去。
时值玉兰刚开,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。
我赞叹花开花落,自有一定的时节,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,原本与人事无关,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。
现在虎丘的玉兰,形神逐渐衰败了,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,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,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。
花虽然轻微,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,所以作文记下来。
丁亥: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。
曩:昔,以前。
气机:气运。
恃:凭靠。
幽潜:指幽居避世。
物理:事物盛衰的道理。

作品背景

  此文作于公元1707年(康熙四十六年),当时戴名世55岁。
作者因会试被黜,逐出京师,客居苏州,操书房之选,写出此文。



友情链接: 九五查询  古籍史书  老黄历  
免责说明: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95c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九五查询(95cx.com)鄂ICP备2022010353号-6